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动态
前沿动态
 

关注关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公众号

 

关注关注空间科学学报公众号

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候选人公示
发布时间: 2019年6月18日

                                        公     示根据中国科协办发组字〔2016〕8号《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要求,经专业委员会推荐、并得到常务理事会同意,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刘银年研究员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王小勇研究员为“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候选人,特此公示。刘银年简介:刘银年 男  1971年8月28日出生  汉  博士  二级研究员          中共党员专业专长:光电遥感技术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研究室副主任    刘银年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红外暨高光谱遥感技术研究工作,在近二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先后主持和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共计10项,现为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光谱卫星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主任设计师,863主题项目“高光谱红外一致性传递定标技术”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其主要成就和贡献如下:    1. 在我国卫星技术从大卫星向小卫星时代的跨越中,解决了适合于小卫星的红外载荷技术,首次成功实现小卫星的红外对地观测与应用,作为中国和比利时联合小卫星星座载荷牵头人,应用该技术形成了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在中比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1.1 解决了高精度双面镜扫描成像相关关键技术,创新地解决了红外相机星上辐射基准和定标以及载荷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宽幅大动态范围红外探测,使得我国首个小卫星红外探测能力与美国先进的陆地卫星相当,并已纳入我国环保和减灾业务化运行体系;应用结果获澳大利亚和中国外交部的高度评价,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和国家级二等奖1项,被400百多篇文章直接应用,著作被Wiley出版社出版;   1.2 解决了波长到12.5µm红外焦平面、深低温大冷量制冷机和低温光学在空间成像探测应用关键技术,提出并制定了推扫式红外相机在轨定标及非均匀性校正方法,获得了在轨的试验验证,在黑龙江佳木斯水灾监测及温度分布反演中体现出其良好的应用效果。将我国小卫星红外推扫成像能力拓展到12.5μm波段,在实践9B卫星上成功应用,并为环境减灾等后续卫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 面向我国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从几何识别向光谱识别技术的跨越发展需求,突破了凸面光栅高光谱成像技术,并已应用在我国重大型号任务。    国内最早开展凸面光栅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提出了凸面光栅宽幅宽谱成像技术方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凸面光栅高光谱成像仪,解决了小F数大视场,大平场度低畸变精细分光、在轨高精度光谱定标等关键技术,与国际上经典的高光谱成像仪Hyperion比较,幅宽提高8倍,光谱通道数增加近百个,信噪比提升近3倍。已纳入国家高光谱卫星、资源卫星研制任务。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4~2005年期间,作为科技部聘请专家,担任英国Surrey大学承制的“北京一号”小卫星载荷研制监理。曾参加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论证组,为规划起草组成员,负责光学遥感载荷方面的论证工作。先后参与了高分后续、“623”、空间基础设施等国家航天重大专项论证工作。王小勇简介:王小勇  男  1972年11月出生  汉族  博士  研究员  中共党员。专业专长:空间光学遥感器总体设计工作单位: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总工程师    王小勇研究员多年致力于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研究,在空间光学技术和成像电子学技术领域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主持完成了三代6个型号高分辨率航天相机的研发工作,研制了18台套相机产品发射使用,品种数量国内最多,提升了我国遥感相机成像分辨率和对地覆盖率,国内首次在小卫星上实现了高分辨率成像,显著提高了我国空间光学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曾任遥感二号卫星、委内瑞拉遥感一号卫星等多个型号的卫星副总设计师,负责相机的研制工作。现担任总装重点预研项目负责人,多功能一体化相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制的轻型高分辨率相机攻克了空间非球面长焦距光学系统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技术难题,装星发射11台,是我国装星数量最多的相机,获取了大量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制成功的高性能光学小相机攻克了星上图像实时处理技术,显著提高了成像性能,成为我国首颗出口遥感卫星的主载荷,为我国遥感相机走向国际做出了贡献。2014年发射的新一代普查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幅宽国际领先,已被国外采购;最新研制出我国焦距最长、口径最大、分辨率最高的详查相机,2014年发射运行,各项性能和成像质量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技术创新成就如下:1)攻克了空间非球面反射式光学镜头技术、高速低噪声视频电子学技术,研制出轻型长焦距光学相机;攻克了真空瞬态热成像试验技术,实现在地面模拟环境下对相机在轨成像性能进行充分验证;装载卫星发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国遥感相机地面像元分辨率。2)解决了同轴三反相机大幅宽的技术难题,同轴光学系统视场角达到3度以上,该项技术国际领先。引领了空间高分辨率光学相机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持续改进,开发出系列相机产品,在军用和民用卫星上得到广泛应用。3)攻克了长焦距大视场同轴相机的光机总体设计、装调检测等核心技术;研发出了“轻小型1m分辨率相机”,组织研发新型高稳定复合材料应用在相机主支撑结构上,使得相机达到了极佳的稳定性能;相机较原有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幅宽增加一半。该相机是我国轻型三反同轴系统新的工程实践,提升长焦距光学相机的技术水平,应用在新一代遥感卫星上。4)开发了遥感成像全链路仿真与优化技术,实现了从遥感系统到相机部组件的整体设计优化;将星上图像预处理技术应用在高性能小光学相机上,实现了星上实时暗像元校正、图像辐射校正等功能,相机信噪比提高近6dB,显著提高了成像质量。相机作为委遥一号卫星主载荷成为第一个出口相机。5) 攻克了TDICCD相机扫描成像技术,研制出扫描型宽覆盖高分辨率相机,将相机成像范围从1.8°扩大到17°,实现了相机超大成像覆盖范围。运用动态光学技术设计了无运动环节的像移补偿技术方案,克服了运动像移补偿方案带来的干扰力矩问题;采用扫描干扰力矩自补偿技术,将相机扫描运动对卫星造成的力矩扰动减小90%。6)解决了大口径光学系统重力场装调与测试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口径超过1m重量700公斤的大型光学系统装调与测试,入轨后在微重力场环境下达到像质最优。开发了星上图像实时处理技术,实现了星上暗电平校正、一致性校正、像质增强处理,极大地提高了相机图像质量。研制出国际上幅宽最宽的半米分辨率相机,是国内首个口径超过1m焦距超过10m的空间相机,成像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代表了我国光学遥感器的最高水平。王小勇研究员曾获得: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航天基金奖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