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动态
前沿动态
通知公告 学会新闻 人才举荐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

2023年4月13日,第二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在福建福州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南昌大学、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主办,由中科星扬(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刘颍主持本次大会开幕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晟主任、南昌大学副校长邓晓华作嘉宾致辞。开幕式后,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王赤院士,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王劲松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杨惠根研究员,长沙理工大学肖伏良教授,山东大学陈耀教授,南昌大学周猛教授,北京大学何建森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文龙教授为大会作特邀报告。 大会开幕式  大会报告现场 在为期4天的大会期间, 近760名参会代表以口头报告、张贴报告等方式在(1)太阳物理与行星际物理,(2)磁层物理与空间等离子体物理,(3)电离层与中高层大气物理,(4)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岩石圈耦合,(5)空间天气与环境应用,(6)行星物理 ,(7)空间物理探测技术进展,(8)空间天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共8个专题分10个会场展开了热烈讨论。  口头报告现场 张贴报告现场 本次大会共录用论文578篇,其中口头报告468篇,壁报张贴110份,总数和两类报告均继上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再创新高,进一步反映了我国空间物理事业的繁荣发展。到场专家学者也都相约大家继续在空间物理前沿问题上勇于创新,不断攀登,不断开拓空间物理研究新局面,相约下次大会再相聚。

前沿动态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9日讯 4月8日,首届地外建造学术研讨会于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于登云作题为《关于未来月面建造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从月面建造“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方面提出对未来月面建造的思考。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于登云院士。记者何晓刚 摄 于登云介绍,我国探月工程已经完成了“绕、落、回”三期工程,探月四期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中。嫦娥六号拟于2025年前后发射,并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与月背首次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将获取世界首份月球背面月壤样品。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包括月球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及飞跃器等,着陆区选址在月球南纬85°以上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区域,拟实现对极区永久阴影坑水冰原位证认等科学目标。嫦娥八号拟于2028年前后发射,拟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及关键技术先导验证,可与嫦娥七号组成我国月球南极的科研站基本型。而中国国家航天局也正积极倡议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打造解决空间科学问题、有效利用月球资源、发展地月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于登云表示,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月面建造方案及技术途径的调研分析,目前月面建造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极端严酷的月球环境和既有地月关系条件下,充分利用月球原位资源,结合地面成熟的建造技术,创新构建月球人机协同建造体系,实现月面建造的智能化实施。故需要综合考量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工程因素。月面建造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月壤原位利用技术、基于月壤的月面原位3D打印技术、智能化无人建造装备技术、月面智能机器人技术、月球科研站总体设计技术等。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哈工大团队在对月面建造影响因素、月面建造基本原则等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依据月表、月坑两种类型的建造环境,分别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叶草”和“中国星”两种月面建造方案。“世界各国正积极推进探月计划,以月球基地为建造目标的月面建造技术正成为各国探月计划的研究重点。月面建造相关技术的突破,也将支撑我国最终实现长期驻月的伟大梦想。”于登云说。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高翔 贾倩)